有限空间作业六大安全原则:守护生命红线,筑牢安全屏障

 

01

风险评估先行原则

有限空间作业前,必须执行“三步评估法”:

全面辨识危险源:检测氧气浓度(19.5%~23.5%为安全范围,低于 19.5%,作业人员会缺氧窒息;高于 23.5%,遇明火易引发火灾。)、有毒有害气体(常见的如硫化氢、一氧化碳)、易燃易爆物质及物理危害(如高温环境易致作业人员中暑、烫伤;机械伤害)。

精准划分风险等级:根据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》(GB 30871-2022),按危害程度分为低、中、高风险,制定对应管控措施。

持续动态监测:作业中持续监测环境变化,通过气体检测仪、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氧气、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及温湿度,避免因物料泄漏或设备故障引发次生风险。

关键提示:未检测、未评估、未审批的“三未”作业,等同于将人员置于生死边缘。

02

严格审批流程原则

有限空间作业必须执行“作业票”制度,落实“五个到位”:

审批到位:由安全负责人、技术员、监护人多方联合审批,明确作业时限与防护要求。

交底到位:作业前对全员进行风险告知,确保人人知晓应急逃生路线。

隔离到位:物理隔离能量源(如关闭阀门、断电上锁),防止误启动设备。

警示到位:设置警戒线、悬挂警示牌,避免无关人员误入。

记录到位:全程留存检测数据、审批文件及操作记录,实现责任可追溯。

03

强制通风换气原则

有限空间内气体危害是“隐形杀手”,需通过科学通风消除隐患:

自然通风:打开所有人孔、料孔,形成空气对流,时长不少于30分钟。

机械通风:使用防爆型风机强制送风,确保新鲜空气直达作业面。

禁止纯氧通风:高浓度氧气易引发燃爆,通风气体氧含量不得高于23.5%。

注意:通风后需重新检测气体浓度,合格后方可进入。

04

规范个体防护原则

个人防护装备(PPE)是保命“金钟罩”,必须“四必配”:

呼吸防护:根据环境选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呼吸器,过滤式防毒面具仅限低风险且氧气充足时使用。

身体防护:穿戴防化服、安全绳,避免皮肤接触有害物质。

通信装备:配备防爆对讲机或声光报警器,确保内外实时联络。

应急装备:随身携带便携式气体检测仪、应急照明灯。

05

落实监护制度原则

监护人是有限空间作业的“生命守护者”,须做到:

专人专责:1名监护人最多监护2名作业人员,严禁擅离职守。

全程监控:实时观察作业状态,每15分钟与内部人员通话确认安全。

应急联动:熟记应急预案,确保救援设备(如三脚架、速差器)处于可用状态。

06

科学应急处置原则

据统计,有限空间事故中60%的死亡者为盲目施救人员,因此必须遵循“三禁止”:

禁止无防护救援:施救者必须佩戴全套PPE,仔细检查性能,避免扩大伤亡。

禁止单人行动:执行“2人同进同出”原则,外部至少保留2名接应人员。

禁止延误报警:第一时间呼叫消防、医疗等专业救援,准确提供事故地点、类型、伤亡及环境状况等信息,同时启动通风和心肺复苏。

有限空间作业的本质是“与风险博弈”,唯有将“安全原则”内化为行动准则,才能真正实现“零事故”。企业需通过常态化培训、实战化演练、精准化监督,让每名作业人员从“要我安全”转向“我要安全”,用敬畏之心守护生命红线。